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2015)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评分:7.3 / 地区:法国 / 德国 / 荷兰/ 片长:90分钟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热度:24898℃
类型:剧情/纪录片/历史/ 语言:俄语 / 法语 / 德语 / 英语 编剧: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 路易斯朵-德-兰切萨/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本杰明·乌策拉特/文森特·内梅特/约翰娜·科塔兹·阿尔特斯/安德烈·切尔帕洛维/让·克洛德·希尔/皮特·罗特兹克/弗朗索瓦·斯米斯尼
状态:1280p高清更新:2021-09-02
影片别名:攻占罗浮宫(台) / 罗浮宫法国疯(港) / 占领下的卢浮宫 / 战火中的卢浮宫 / Francofonia, le Louvre sous l'Occupation / Francofonia: Le Louvre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下载地址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or剧照

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二期间德军占领下的卢浮宫,有关艺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纠葛。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是述说历史与艺术的纪录片。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照

太喜欢了,导演以随性的闲言碎语讲述了卢浮宫的馆藏和历史,以及它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与战争形成的共生关系,幸而在德军占领时期它已自生出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野蛮掠夺。这么多年总觉得还没做好朝圣的万全准备,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不多,不要留遗憾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照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用一种很不常见的对比拍摄手法和上帝视角来讲述纳粹占领卢浮宫时的故事。穿插了卢浮宫的历史、藏品的故事,与之有关的历史名人比如拿破仑……同时又用演员还原了这段历史时期最影响卢浮宫的两个人,德国的贵族军官和卢浮宫的馆长。电影里引用到大量稀有的真实纪录影像,又艺术加工了很多人物进去。不过,这部电影的叙事依然是沉闷的,如果不是大量熟悉、精致、杰出的艺术品能不断刺激你提起兴趣,真的有点催眠的感觉。 非常有意思的题材,很实验性质的拍摄手法,夹杂在一起,却不是那么精彩,可惜。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照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一个民族会被海洋包围,同时一个人的体内也会有自己的海洋。』关于权力与艺术、战争与和平、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大小切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不停翻滚。博物馆内,肖像画凝视着你,游魂絮絮叨叨又安静睡去。片尾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两把椅子上坐不住可预见的未来。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照

德军占领巴黎后,法国人觉得就这么滴了,开始了跟德国人的谈情说爱,反正都是差不多的皇室亲戚,差不多的爱艺术到骨子里,还是邻居;比一战那会儿强多了。令我长见识的是蜷缩在法国南方的vichy区域,竟然是妥协派。 法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日渐衰败。

画面10分,内容8分,价值8分。没给5星,但是会强推给所有人的一部纪录片。纪录片不仅需要客观,那些带有主体真挚情感的纪录片常常给人更深的沉浸感。导演带着对卢浮宫和二战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引领我们走进历史,被德军占领下的卢浮宫。包含打板的镜头告诉观众这是场景再现(馆长的表演真是动人),博物馆的作品随着色调的渐进仿佛流转于历史时光,拿破仑是历史人物来到当代与我们的对话,结尾是我们来到历史与过去文明的对话。

动机呈现出某种虚伪,或者说对身份的迷惘。一方面通过触摸丘比特之手和《大幻灭》式的双人关系来呼喊人文主义;另一方面,看似以外来者(俄国)视角来进行某种历史建构却早已在双头鹰中选择西方,置于框架内的宣言是否真诚,我很怀疑,即使也怀疑自己是否过于苛责。索科洛夫的艺术观也仍然呈现出某种保守主义的陈旧姿态,当然仍然有效——德军可以占领空间,但无法占领由空间、时间和人三者共同勾连起来的文明,某种程度上,文明是一种“关系”。视听偶有亮点,但配合如此老调重弹的历史观,仍不免乏味了。

这里是欧洲的中心,欧洲是世界的中心。卢浮宫和冬宫在面对德军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以及最后的苏联国歌(暗潮版),还是在表达俄国处于欧洲边缘的身份焦虑

中译片名多少有点误导,虽然片中确实剪切了不少德军占领时期的卢浮宫场景,但那并非表现的主题,也非旨在再现那段历史。在它看似晦涩、先锋的表现手法之下,真正呈现的其实是“记忆”,那是在后冷战时代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俄罗斯人)关注的焦点。在此,历史已被消解,也无法真实再现,而变成了一堆纷繁的记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而卢浮宫则是一个“记忆之场”,它既是艺术的殿堂,又是权力的象征和战利品,最好不过地浓缩、承载了法兰西文明。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尝试,它探索了电影的可能性——就像用诗歌的形式来写一篇历史论文。当然,这很容易激起不适,但这种不适导演恐怕早就预见到了,因而问题在于,这是否能激发我们对电影本身的新理解。这种把电影作为先锋艺术形式的理念本身,倒是很苏俄文化特色。

3.5导演又用上帝视角开玩笑了,我个人认为他是用某种虚无主义深刻探讨被占领后的意义。再用三段不相干的故事创造和反思欧洲文化精神最终目的。

索科洛夫电影中永远存在一种对冲 历史与现实、文明与毁灭、艺术与战争 而这一切均被裹挟进第一人称的作者中。此片为灵感的创作直接影响出《俄罗斯方舟》的诞生。 当人类面对历史中的艺术时,所有与之发生时空联系的事件、人物,都成了造就今日体验的必要。 当我们走进一座博物馆时,它已经成了此刻精神情感全部载体,我们就像一个个神经元 除了震撼还有什么呢 这就是“博物馆情结”吧 但就像埃及馆的狮身人面像一样,卢浮宫就像德军铁蹄下的奴隶一般 被德军“囚禁”之前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人去楼空 拿破仑说战争为了艺术 其实战争亦囚禁了艺术 所有艺术亦无法避免被掠夺、骗取的命运 索科洛夫对电影时空表现形式的探索已达现代电影的顶峰。

是个很有意思的很杂糅的电影,有艺术品纪录片的极致细致的镜头,也有历史纪录片的尊重史实的低分辨率跳针录像画面,narrator的身份也很奇妙,是个有一点哀怨,又有点带着深深羡慕的二战后的俄语后裔。视角可以如鬼魅般,鸟瞰穿越过历史长河的巴黎街景,也可以与困在卢浮宫里的拿破仑对话聊天,还可以为两位卢浮宫被占领后的主理人,剧透未来的人生脉络。无论在哪一个时间点,欧洲人对艺术作品虔诚的爱戴和用心,都值得珍惜也值得被一代代人类膜拜和传承。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完整版剧情介绍

俄罗斯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2011年凭借《浮士德》擒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就一直在筹备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此次索科洛夫将镜头对准巴黎卢浮宫,将时空拽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影片已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蛰伏四年,俄罗斯电影大师将再度携新作亮相水城,不知能否再夺大奖,但此次作为该片的世界首映,已足够吸引多方关注。
  索科洛夫一向热衷于拍摄历史与权力题材电影,其代表作“权利四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涉及: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描写列宁的《遗忘列宁》以及有关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而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索科洛夫对文化收藏宝库的博物馆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其2002的名作《俄罗斯方舟》中就曾取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此次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更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法国卢浮宫,定将上演一场有关艺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纠葛。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