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2003)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

评分:8.9 / 地区:英国/ 片长:88分钟 导演:Chris Durlacher / 热度:2779℃
类型:纪录片/ 语言:英语 编剧:保罗·惠廷顿 / Chris Durlacher
主演: 克里斯·朗厄姆
状态: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下载地址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影评or剧照

完美地回忆了乔治奥威尔的一生,虽然他生前未留下影像,但句句言语皆有所考。时光像流水一样逝去,人生在哀荣间转换,躯体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思想却在字里行间反抗着极权,世世代代,日久经年。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这就是所谓无愧于心的人生吧。与自己坚信的一切共度一生,尽管摇摆、病痛、悲观、孤独。五六岁就认定了写作,结婚育子流浪挣扎,病榻前留有一人陪伴,临走前赠予世界警告。黑白的影像,爱恨分明的人生。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很全面地对奥威尔一生经历做了梳理以及每部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越成长越发现,人的思想和成就往往都源于过去的经历。经历造就人生。他有跳进阴沟里生活的勇气,因此才能感知到阴沟里人的生活,并且为他们去争取仰望星空的权利。作为乱世里能有对社会和国家自我认知判断的人,乔治奥威尔是我开眼审视社会的启蒙者。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创意绝佳,奥威尔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在BBC的播音生涯也没有录音存档,片中借助伪纪录片、伪家庭录像和真实的友人采访来呈现其人生历程,贯穿全片的访谈效仿自BBC的"Face to Face"。自译字幕:http://subhd.com/ar0/370340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再看一遍奥威尔,对他的尊敬不仅是基于他的观点,还有他的人生,那种知不可为(或可为)而为之的勇敢,追寻理性的勇气。更多了解一些奥威尔,就更明白一点在这个环境下如何自处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乔治·奥威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全都拜读过。这个03年拍的伪纪录片还算是比较还原了他的一生,如果读不下去传记,可以直接看这部,也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肯定没有传记深入。另外再说说演员,我不认为扮演者身上所具备奥威尔那种特点,两个人的气质完全不一样。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非常精巧的构思,通过讲述乔治·奥威尔的生平,引用他作品里的原话,得以阐释他思想的轨迹以及如何最终到达《1984》。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是,《1984》中101房间以及主角的工作居然取材自二战时奥威尔曾给BBC做战时新闻播报,而他的办公室就是101……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拍得很巧妙的一部人物纪录片,以演员来扮演,所说却皆是奥威尔本人所写,这也是BBC最为擅长之事。乔治·奥威尔以左倾始,前期基本上是个社会主义者。西班牙内战的暴虐,让其惊醒于极权主义的本质,那一套东西与其英伦自由本性,是天生不相容的。因此他对极权的批判亦是最烈最为深刻的。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剧照

影像是虚构的,但每句话都是原话。关于Orwell重要的点都涵盖了,一边看一边想起看过的他的评论、随笔与小说。 说起来,这部纪录片的评论是被豆瓣隐藏的,所以看罢Orwell一生的摘要没法不悲伤。

伪纪录片,因为奥威尔本人未留下影像资料也没有录音资料,所以找了演员拍摄,台词均为奥威尔本人的话。拍摄很以假乱真,很难确认是不是摆拍。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奥威尔的一生,涉及了他绝大部分小说,同时也非常浅尝辄止,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入挖掘,而且拍摄年代也比较早,只有场景摆拍有点意思。此外,有一部分对其他人的采访,还算一手资料。但是如果是对奥威尔没有太多了解,作为一个作者生平快速了解入门,还是及格的。感谢豆友晚安好运的翻译,在b站看了中字版。

利用各种影像资料、访谈、摆拍以及出自其口的原文,梳理奥威尔生平,从童年阴影到战地觉醒,从书店店员到反极权主义战士,他洞悉人类命运行进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对胜利和鲜血的渴望,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书写绝望荒诞的将来,他曾发出天地悠悠的孤独心声,这醒世寓言恒久不灭到底惊心。

应该不算纪录片 因为完全不是自然素材 也没有像细细的蓝线那样把摆拍的素材标志出来 算非虚构影像吧 看完让我挺感慨的 英国算是地球上最没有可能搞极权的国家了 奥威尔一直担心的权威主义连影子都没有出现 就这样《1984》在英国二战结束依然能成为畅销书目 看得出来英国社会对权威主义是很警惕的 倒是素来有文革传统的red empire从来不担心极权 今天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 以前能说的话不能说了 能发表的文章不能发表了 我想问下culture revolution还远吗?

乔治·奥威尔:影像人生完整版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乔治奥威尔生平传记的纪录片。
  乔治.奥威尔,1903年生于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年1月21日卒于英国伦敦,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庄》而著名。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他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署名乔冶.奥威尔(此姓源于东英吉利亚美丽的奥威尔河)。
  奥威尔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母亲为法国血统,是在缅甸的一个营业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儿。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2年担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区警监。由于认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次年1月1 日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种族与阶级的差别使他无法与缅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后为了赎罪,穿上褴褛的衣服到伦敦东部和巴黎的贫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与英国流浪汉一起流浪,与贫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据这些经验,他写了《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对帝国主义的反感不仅使奥威尔放弃资产阶级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确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从缅甸回国后,他立即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到30年代,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社(断)会(断)主(断)义者。他的第一部社(断)会(断)主(断)义著作是《通向威根码头之路》(1937),在书的结尾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社(断)会(断)主(断)义运动。
  1936年去西班牙报道内战,并留下来参加共(断)和军方面的民兵,后升任少尉。在特鲁埃尔咽喉受了重伤,后因反对共(断)产(断)党镇压政治反对派的做法,1937年5月逃离西班牙。次年写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1944年写成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庄》,1945年出版后获得名声和优厚的收入。最后一部讽刺小说《一九八四》(1949)的发表,使他更为出名,其中描写了一个过分集(断)权的社会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断地改写历史。他因肺病于1950年1月死于伦敦一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