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高尚的人

高尚的人(2014)

高尚的人

评分:8.1 / 地区:奥地利 / 德国 / 以色列/ 片长:94分钟 导演:Vanessa Lapa / 热度:50℃
类型:纪录片/ 语言:德语 / 英语 编剧:Vanessa Lapa/Ori Weisbrod
主演:
状态:DVD版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The Decent One

高尚的人下载地址

高尚的人影评or剧照

盟军攻占德国后在党卫军的头头希姆莱的住宅中发现了他的大量日记书信和照片等资料,纪录片就是以此为题材全用历史影像讲述的这位“体面人”的一生,解说词和影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无瑕疵。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希姆莱不是那种外表狂热的人贩子,却可以毫不犹豫做出极其残酷的事,他年轻时候的日记很耿直,出生于上流家庭的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总是喋喋不休,在慕尼黑大学的俱乐部很活跃,关心世界大战,民族意识非常“端正”,对犹太人秉持着大家以惯有的看法而且不愿意接受任何改变,他的妻子更是如此。希姆莱夫妇是绝配,都固守传统婚姻观念,恋爱的时候调情,婚后也很自然,对女儿很好,堪称模范家庭,互相之间的称谓俏皮,每天锻炼身体,还常给人布道讲解国社主义思想。党卫军那时候也是唱国际歌的。

高尚的人剧照

希姆莱与家人的书信旁白贯穿整部纪录片 大量珍贵的时代影响也让人得以体验一战后乃至二战末尾时的德国氛围;关于希姆莱其人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按照诸多国防军将军对纳粹党徒不屑的态度相比 希姆莱仅仅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 而这数百份让人感到亲切的家书又给他的人格铺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诚然整个二战中德国特别是党卫队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了现代人类史无法洗去的污点 希姆莱虽然最终服毒一死了之 但也逃不脱被后世唾骂的命运 我绝不会为其罪行洗地 唯一想说的是 很多人喜欢对他人的恶而义愤填膺 借此自命高尚 对此我总记得蝙蝠侠2中小丑的那句台词:若不是迫不得已 谁不想正义秉然?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等待唤醒的恶魔 二战人道主义灾难绝非那一两个国家造成的;希姆莱书信集和纳粹的子女两本关于其家庭的书国内已经出版

高尚的人剧照

以希姆莱从小的日记和与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主线窜起整部纪录片,真实还原希姆莱,他是如何成长、如何作为一个恪忠职守的人、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片子没有评论,只有叙述,让人们看到希姆莱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尚的人剧照

1、对鸡农算是个非常立体的解读,非常有趣的片子。2、以我的性格大约也会对魏玛时期的那种浮夸萎靡的世风看不惯。3、究竟是什么让鸡农这一类人的性格的邪恶面发挥到如此的地步,如果鸡农不在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治学严谨农校老师。4、惊现2秒的局长。

高尚的人剧照

书信对话真是个高尚的人,看不出来邪恶。昨天讨论到另一个中共高官,在香港出版的回忆录里表示他所有做过的恶都是基于体制的恶。

高尚的人剧照

啊,第一次看这么无趣的纪录片,简直就是材料堆砌啊

高尚的人剧照

真的是”平庸的邪恶“,他们的信函充满了正义之词,对世界和善恶竟到了如此毫无判断力的程度。

高尚的人剧照

四星半;温暖家书来往间,千千万万生命谈笑间灰飞烟灭,20世纪最大型战争在文字和信纸上变得既空洞遥远又真切惊惧;素材珍贵,剪辑极好,“声”“画”分离之“蒙太奇”效果惊人,一个具有多方位人格的男人和第三帝国同步成长、同时陨落的历程。

高尚的人剧照

可以配合着文字版《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 一起看,鸡农谎话连篇,但是确实是个好爸爸...

拍得很有力度的纪录片,,故事讲得吸引人。用的全是当时的历史影像,剪辑得非常精准,很好地还原了希姆莱的一生:一个最高尚的人,一个最邪恶之徒。

一个有理性的人如何同时栖息于人性和兽性的两个极端。非常珍贵的史料,联系历史,可以窥视第三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该片不加评论,仅通过档案影像和所摘录的当事人日记书信还原纳粹党卫队队长希姆莱的完整生平,也是借个人视角对第三帝国兴亡的回顾。从瘦弱且教育程度一般的青年发展为恐怖帝国第二号人物,从中产阶级的家庭田园式生活到血腥战场,影片重点反映其作为亲切的丈夫和父亲以及暴力大屠杀策划者的双重身份。

高尚的人完整版剧情介绍

  On 6 May 1945, soldiers of the 88th US Infantry Division occupied the Himmlers’ family home in Gmund on Lake Tegernsee where they discovered hundreds of private letters, documents, journals and photographs. The film makes use of these materials and copious archive footage to sketch the biography of SS commander Heinrich Himmler who committed suicide at the end of May 1945 by taking a cyanide capsule. How did this nationalistic lower-middle-class man become Hitler’s henchman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and executing the strategies that led to the murder of millions of Jews, homosexuals, Communists and Romany people? Where did his ideology originate? How did he see himself and how was he perceived in private by his wife Margarete, his daughter Gudrun and his mistress Hedwig? How could the man who often referred to so-called German virtues such as order, decency and goodness also write home in the midst of the war and Holocaust: ‘I am well in spite of my heavy workload’? What was it that caused his daughter to say after a visit to 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 ‘It was lovely …’ A film about the pretensions of a mass murderer and the repression of any sense of guilt.
  Berlinal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