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1916)

党同伐异

评分:8.7 / 地区:美国/ 片长:163 分钟/ UK: 178 分钟(2000 video release) / USA: 197 分钟 / Spain: 197 分钟(DVD version) / Spain: 123 分钟(TV version) / Argentina: 175 分钟 / Portugal: 210 分钟 导演:D·W·格里菲斯 / 热度:3452℃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 语言:英语 编剧:D·W·格里菲斯/惠特曼
主演: 丽莲·吉许/梅·马什/罗伯特·哈伦/F.A.特纳/萨姆·德·格拉斯/米兰·库柏/玛丽·奥尔登/拉尔夫·李维斯/Vera Lewis/Julia Mackley/Walter Long/Tom Wilson
状态:720p高清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Intolerance

党同伐异下载地址

党同伐异影评or剧照

四段平行剪辑:古巴比伦、耶稣受难、16世纪法国大屠杀、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格里菲斯在剪辑上最前卫的实验电影,将剪辑推到主题性蒙太奇的高潮

党同伐异剧照

怪不得格里菲斯会血亏到下半辈子都在还债,这排场太大了吧震惊。但是前期发展太长,平行叙事开头显得故事松散,观众不买账也能明白。//想想电影史里美国在《党同伐异》的上一部还是鲍特《火车大劫案》,意大利是历史豪华制作《卡比利亚》,德国《卡里加里》还没诞生,法国还没开始“上镜头性”,英国10年代“布赖顿”学派对景别的探索,格里菲斯这视听发展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直接蹿上好几层,我看和现代基本视听叙事差别也没有很大,真是个天才啊,大佬带飞全场。

党同伐异剧照

格里菲斯的超时代史诗巨作,大投资低回报使他从此负债,一辈子都在为这部电影还债。党同伐异涵盖了耶稣受难,宗教大屠杀,巴比伦陷落,二十世纪初劳资矛盾四个部分,普世的悲剧具有跨时代跨阶级的力量,由于无法容忍异己,人类开始互相残杀,这不仅仅是时代之悲,更是人性本恶的直观体现。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随着串场摇篮轮回上演。格里菲斯倡导反战,宽容,原谅,跟当时美国的激战情绪完全相悖,再加上他的拍摄手法过于超前,远远超过观众审美能力,注定失败。

党同伐异剧照

有一种电影叫格里菲斯,就是那种给你无上限预算,你也拍不出来那种宏伟的大长今以及线序是的先进手法。美国劳资关系的矛盾,法国宗教仇杀,巴比伦沦陷,耶稣受难。四个故事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共同表达主题,通过婴儿摇篮的场景进行切换,虽然缺乏一点心意,但是这是100年前的电影要啥自行车。简直不能太强!

党同伐异剧照

四个故事交替出现——巴比伦兴衰、耶稣生平、新旧教徒混战、美国禁酒前后老百姓遭遇,显示出历史的相似性。伟大的摇篮切换、时空转换、爱恨情仇,调度到位,场面宏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党同伐异剧照

能理解格里菲斯为什么会血亏到下半辈子全在还债,排场太大了,巴比伦战争一场震憾我(好奇上摇的大远景是怎么拍的)但是故事前期铺垫太长,平行叙事开头显得故事松散,主题严肃,前面我看得也挺困,不过最后半小时的结局十分精彩!!整体是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每个片段是交叉剪辑,值了!格里菲斯的电影语言(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蒙太奇语法、布景美工等)超前太多太多,这么一位天才最后穷困潦倒孤伶伶的死去,诶。//想想电影史里美国在《党同伐异》的上一部还是鲍特《火车大劫案》,意大利是历史豪华制作《卡比利亚》,德国《卡里加里》还没诞生,法国还没开始“上镜头性”,英国10年代“布赖顿”学派对景别的探索,格里菲斯这视听发展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直接蹿上好几层,我看和现代基本视听叙事差别也没有很大,真是个天才啊,大佬带飞全场。

党同伐异剧照

补。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美国电影之父”,担得起。 史诗级的映画作品。一年半的时间,二百万美刀成本,六万名演员,只是表面的浮云。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多罗缪的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四条时间线跨度巨大的故事交叉平行剪辑,彼此又有微妙关联,均带有爱、宽容与反暴力的论调,共同反映了和平至上,反党同伐异的主题。格里菲斯对于蒙太奇和色彩的运用登峰造极,如四段故事相似内容快速剪辑,如点灯的房间内用染黄的影片表现、巴比伦城燃起熊熊大火时用染红的影片渲染。此外,影片的布景十分宏大,即使放到现在,场面调度能力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高潮部分的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更是经典。配乐近乎全程不断,水平之高无法形容。可以说,把握住了如此雄伟的格局和宏大的景观,简直是神作。看完只有对历史的喟叹,五体投地的观感。

党同伐异剧照

前十分钟便说明这是部手法超前 大制作的电无声电影 只是会产生疑问 这种电影当时的观众喜欢吗?我看很难回本 单从叙事 很多观众会难以接受 分段交叉叙事 记忆力比较好才能看 电影可分四部分 四部电影 可一起推进的观影效果更好 如美国往事 教父1.2同样取得很好效果 178 分钟

党同伐异剧照

很奇怪,我总是有一种看过本片的错觉,但我一直没看过。 其实如果能够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去欣赏这部电影,仍然是非常有意思和耐看的。可作为一部默片,对于一个世纪前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为难了,单单是平行叙事就已经让古人焦头烂额了,更何况没有对白和音效。 演员基本上都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老班底,但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喜欢《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故事。平行蒙太奇放在今天,仍然是电影惯用技法,特写继承了上一部传统,歌舞元素倒是成为后来美国电影的一种叙事手法。 令人瞠目结舌的美术置景,虽然让格里菲斯负债累累,但史无前例的尝试,是我永远钦佩的勇气。还原的恢宏的巴比伦,格里菲斯,注定因此名垂青史。

9.5/10。四个故事交替进行,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爱与宽容:巴比伦被波斯吞并、耶稣的受难、法国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二十世纪的(美国)工人与资本家的冲突(具体来说,是一个青年工人与前老板因工资结了梁子,后者死后他被诬陷成杀人犯判处死刑,妻子全力找出真凶以救他的故事)。 视听上格里菲斯以平行蒙太奇开创的平行叙事结构(通过字幕卡转场)乃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此外,华丽的布景和服化道、宏大场面的调度(比如巴比伦得胜归来和城破这两段的调度。那调度!)、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如结尾的营救青年工人片段)等等都相当出色。可惜电影本身生的太早,不可避免的有技巧上的局限性。

要不是因为要考试,我可能不会看这部称之为电影祖父之一的电影,看这部片子需要勇气,接近三个小时的默片,只有音乐和画面(含字母)。但看完收获还不少,强行让我查资料,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做背景调查。也让我震撼了,1916年,也就是一个世纪以前格里菲斯大师拍得电影,场景是怎么做的?这调度?这宏达的场面到底画了多少钱哈哈?很多疑问,叙事手法也相当超前的, 难怪当时票房不好,观众看不懂。比起格里菲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规模更为宏大,也算是《一个国家诞生》的续集,讲述了《一个国家的诞生》里没讲明白的一些观念,这两部思想上有没在联系吧,格里菲斯导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有可能卷入这场战争的社会现实的某种关注和思考,对未来人类文明社会的去向做思考!这个片子上映,也标志着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

9.5/10。四个故事交替进行,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爱与宽容:巴比伦被波斯吞并、耶稣的受难、法国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二十世纪的(美国)工人与资本家的冲突(具体来说,是一个青年工人与前老板因工资结了梁子,后者死后他被诬陷成杀人犯判处死刑,妻子全力找出真凶以救他的故事)。 视听上最大的亮点一个是本片的多时间线平行叙事结构(通过字幕卡转场),另一个是(通过将不同时间线的事件并置产生的)平行蒙太奇/主题蒙太奇。两者都是开创性的。此外,华丽的布景和服化道、宏大场面的调度(比如巴比伦得胜归来和城破这两段的调度。那调度!)、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如结尾的营救青年工人片段)等等也都相当出色。可惜电影本身生的太早,不可避免的有技巧上的局限性。

党同伐异完整版剧情介绍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可惜本片在1916年9月于纽约公映时,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本片所以卖座失败,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格里菲思在本片所采用的故事结构太复杂,导演手法已超越当时观众的接受能力。加上主题过于严肃,其中提倡的宽容和反对暴力的论调跟当时美国的高昂参战情绪引起冲突,因此未能受到普遍欢迎。不过,人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电影艺术上的不朽杰作。《忍无可忍》由四段不同时代发生的故事组成:巴比伦的没落、耶稣基督的受难、法国的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劳资冲突。格氏描述他自己的构想:“四个大循环故事好象四条河流,最初是分散而平静地流动着,最后却汇合成一条强大汹涌的急流"。本片一开始,是一个母亲推摇篮的镜头,插入惠特曼的诗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这字幕之后,展开第一个作为全片基调的现代篇故事。随着剧情的进展,导演经常切入另外三段故事,成为四段平行发展。最后,画面仍回到母亲和摇篮,呈现出“人类从不容异已到宽容的进化"的主题。作为故事核心的现代篇“母与法",内容描述四个失业的男女工人从小镇来到都市中找工作,有人误入歧途,有人渴望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正派的男主角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被捕后判处死刑。行刑之日,真凶良心发现,在最危险的一刻将男主角救了出来。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一般社会状况:农村不安定,都市阴暗而复杂、劳工生活困苦、法律问题重重等。格里菲思在本片中进一步表演他在“平行剪接"方面的杰出才能。他利用四段故事中的类似情景作比较剪接,使分散的情节显得统一有力,并因类似镜头的多次重复而使剧情产生出热情奔放的情绪高潮。譬如有一段镜头是这样剪接的:一、耶稣基督被士兵押着前进;二、巴比伦的村女向情侣奔告国王的危急;三、现代的少女拚命为救她的爱人而奔走;四、在巴黎大屠杀中,新教徒企图在群众骚乱的街道上援救未婚妻。格氏利用移动摄影、镜头、划过镜头等技巧连接四段平行发展的情节,节奏紧凑流畅。格氏甚至在个别的故事片段中使用短短的倒叙技巧(FLAXHBACK)来交代情节,显见他的“电影文法"的确比同时代的导演高出很多。除此之外,格氏在本片中亦首创“大特写"和“大远景"的镜头,以加强观众的心理感觉(如:特写女人紧握的手,表现她在听到丈夫判死刑的消息时的焦急;以大远景拍摄资本家独坐办公室中,暗示他庞大的支配权力)。他又利用影片染色的方法来加强各种特殊效果(如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这种影片染色方法虽非格氏首创,但却没有人像他这样在一部电影片中大胆的全面采用。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部内容复杂的大制作竟然由始至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而只是靠格里菲斯的临场即兴创作而成。此外,本片也没有任何布景的设计图,但格氏却能够命人搭盖出宏伟得哧人的巴比伦布景。在拍摄巴比伦攻耶路撒冷的场面时,更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他这种大手笔使得当时意大利出品的历史巨片也瞠乎其后,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氏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如何自信。或许正如格氏自己的格言所说:“艺术经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轰轰烈烈的"。看《忍无可忍》一片幕前幕后的表现,可知格里菲思的确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