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科伦拜校园事件

科伦拜校园事件(2002)

科伦拜校园事件

评分:8.6 / 地区:加拿大 / 美国 / 德国/ 片长:120 分钟 导演:迈克尔·摩尔 / 热度:3635℃
类型:纪录片/历史/ 语言:英语 编剧:迈克尔·摩尔
主演: Jacobo Arbenz/Mike Bradley/Arthur A. Busch
状态: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科伦拜恩的保龄 / 美國黐Gun檔案

科伦拜校园事件下载地址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or剧照

科伦拜校园事件.2002 2019.5.27 两小时。银行开户送qiang 密歇根民兵。 自卫是你的责任。 宽松衣服小伙掏出一把一把又一把,一对一对又一对。。。 太撒乱了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1. 一部尖锐、极具情感冲击的纪录片。迈克尔摩尔的采访具有强大的侵略性,在直击某些被采访者回答上逻辑和道德错误的同时,加以讽刺至极的影像(美国简史动画,两处查尔斯赫斯顿的演讲和被害者家属抗议的平行剪辑,科伦拜校园枪击案监控内容与受害者报警电话的搭配,幼儿园枪击案老师报警时的黑屏),狠狠地击打在科伦拜事件发生的根源之处(种族、地域歧视,媒体和政府以散发恐惧谋利)。2. 片内激进的内容很好地被几处温暖却悲伤的时刻中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结尾处摩尔向赫斯顿展示被杀6岁小女孩的生前照片,但赫斯顿却头也不回地走回自己巨大的宅邸。那个放在宅子前的、死去小女孩的照片,是全片最美也是最让人伤感的瞬间。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枪支,恐惧感,校园枪击事件。美国的社会氛围和加拿大对比,用的例子是加拿大人出门不锁门。 但如果照摩尔的推论,将恐惧感和暴力联系,全世界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更喜欢防盗门和锁门的了。我们恐惧感的源头在哪里?我们的暴力在哪里体现?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迈克尔·摩尔质问了一堆人,他们哑口无言避而不答,而追溯科伦拜事件发生的一系列因素,从枪支、教育环境、家长的工作薪酬到资本的运作,实实在在揭露了犹如流水线的资本运作规则。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A。比《华氏911》更喜欢的迈克尔·摩尔。“科伦拜中学校园枪击案”延伸到枪支持有社会问题的纪录片,迈克尔·摩尔几乎不正面展现枪击案的可怖,却多次从侧面展现枪支暴力的残酷,这就同《华氏911》中用黑屏展现“911事件”(倒是在这部用了911事件纪录片段)。摩尔认为恐惧社会问题中的一大环节:无论是冷战时期的延续(对恐惧的依赖),还是面向新世纪的恐惧(千年虫问题等),或是源于恐惧的种族问题(舆论导向的现实社会),又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相比不闭户的加拿大)。对玛丽莲·曼森的采访,想到昆汀母亲所说关于电影与新闻的问题。对右翼政治感兴趣的查尔顿·赫斯顿(美国历史是双手沾满鲜血的),结尾讨论后的定格升华特别有力。PS:53′开始的动画片段“美国简要历史”有意思。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1、原来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其并没有说明。2、纪录片里的资料片更使人震撼:德国屠杀波兰人,日本屠杀中国人,英国屠杀印度人,法国屠杀阿尔几内亚人,玛莉莲曼森的妆容和演出现场,911的撞楼视频等。3、纪录片拍得有些散,观点的呈现也杂。不过校园枪击事件的原因,也确实复杂。美国社会的复杂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即便如此,也应该缕出一条主线来不是。4、关于锁门的有趣现象:美国人是理解为锁住别人,加拿大人的理解是锁住了自己,所以加拿大人不愿意锁门。5、911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最后有些情绪化了,既然知道加拿大持枪不比美国少,那么枪杀事件根本原因并不在枪支上,最终影片并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但依然把矛头或者罪恶感强加在持枪协会身上,用女孩的死来道德审判持枪协会主席在事件发后出席协会活动并不公平,我猜他出席只是因为担心受事件影响会促使控枪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真是一位有良知有胆量的电影人。带着科伦拜受害者去售卖子弹的商场总部抗议,硬是得到了90天内不再受卖武器的承诺(不知这是否真的执行了);以及在影星/步枪协会会长查尔顿·赫斯顿的家里,问了一系列尖锐问题之后,拿着枪击案中6岁的受害者照片,在楼梯上叫住不悦离开的赫斯顿说,“请记住这个女孩的脸。” 令人尊敬的轴人。

科伦拜校园事件剧照

虽然片子本身也是对制造恐惧以贩卖安全感进行批判,但本身也会引起不小的乱指。其实很多采访时插入的门锁、历史事件等等都让人觉得很贴切却也不那么一味的沉重。可看性太强了。

为什么会如此,个人觉得这个命题真的又大又庞杂,所有问题的指向,不是殖民史、现代史、经济、文化、阶级、种族、政治、媒体等单一个问题所能回答的,千丝万缕的线团纠缠在一起,想要缕清一部纪录片是远不够的,不过难得的是摩尔并不局限于一个事件,他带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他的思考与行动也让我们不断思考并追溯根源。

An armed citizenry is part of being an American. Marilyn Manson. 2 byproducts of that tragedy are violence entertainment and gun control. Forget the president shooting booms overseas. Why me not president? A campaign of fear and consumption. Keep everyone afraid and they will consume. 集体作恶与意外事件。贫富差距。 White fear of black. The media. US and Canada.

乱序回忆:美国持枪率远高于加拿大,其中政治和娱乐上的舆论是使得美国人比加拿大人在心态上更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制片者希望改变人们的关注点,改变人们对枪支严重的心理依赖,去看其他议题,比如气候问题,但是,并没有人响应。另一方面,人们嗜枪保命也情有可原,因为很多家庭已经因此妻离子散。 生活在一个禁枪国家,中国也好,西班牙也好,我也会紧张,但想到禁枪便又放心一点。美国就…不太敢去。 以前看纪录片是为了假装自己有格调,现在真的越来越感觉看纪录片没劲儿,一部分原因是生肉消化不良,一部分是因为所有的套路都是不停地扔画面和故事,留下一个“作者我觉得好无力哦,你看看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的画外音…不知道是纪录片追求客观的体裁对观点的限制,还是我看过的理论书太少了 显然是后者 哭泣…

科伦拜校园事件完整版剧情介绍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