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四月的某时

四月的某时(2005)

四月的某时

评分:8.1 / 地区:法国 / 美国/ 片长:140分钟 导演:Raoul Peck / 热度:9916℃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 语言:英语 / 卢旺达语 编剧:哈乌·佩克
主演: Idris Elba/Oris Erhuero/Eriq Ebouaney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泣血四月

四月的某时下载地址

四月的某时影评or剧照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月的某时剧照

感觉卢旺达饭店拍得更好,但同样触目惊心 突然觉得人好可怕 是怎样的仇恨可以这样屠杀同类 人性中的自私破坏欲强制欲极度膨胀时 他也就不是人了 是令人厌恶魔鬼!影片的名字很喜欢 四月某时

四月的某时剧照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四月的某时剧照

又一部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影片。每当看这样的影片时,真是不忍直视那一个个血腥恐怖的镜头……人性中的阴暗面被这样极端的放大时,真的不是一点点可怕。希望我们能以此为戒,杜绝这样的人性残忍再一次重演!!

四月的某时剧照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四月的某时剧照

这部电影跟<卢旺达酒店>完全不一样,这部电影刻画的是大屠杀时的无人性 还有活下来的人的痛苦,100天的大屠杀给所有活下来的人都留下来了无法治愈的心理伤痛,<卢旺达酒店>更像美国电影,树立英雄.这部电影更像纪录片,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记得,只有记得才会反省,只有反省才不会再次发生

四月的某时剧照

当卢旺达的屠杀和雨季一起来临时,我们却在问着“胡图人和图西人,哪个是好人?”就像片头打出的那段马丁的话,“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100天,一百万。这部电影想静静的讲诉每年四月便会萦绕在主人公心里的空虚和低落,电影所直视的残酷却让鲜血如同在自己身旁流过。

四月的某时剧照

每年的四月 雨季就来了。为什么我觉得美国法国等国家就不该派兵干涉啊,应该联合国干预。虽然说屠杀是很惨,但看看伊拉克叙利亚,发达国家都能随便派兵的话没有标准可言了。

四月的某时剧照

相比卢旺达饭店~~直观的镜头更多~而且对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加强了~但是奇怪,反而没有卢旺达饭店的感染力~~~甚至电影看完,我都没有看到多少希望

每到四月,生命的空虚感和珍贵随雨季袭来。1994.4.7-6月中旬 “胡图人和图西人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相同。1916年,比利时从德国手中接过了对卢旺达的控制权,建立了一个残酷的种族阶级和剥削型霸权。图西人继而凌驾于胡图人之上并对多数胡图人感到厌恶。1959年,统治权又移交到胡图人手上,但由于种族冲突,胡图人对图西人展开了隔绝性的空前大屠杀,图西人和持中立态度的胡图人被迫流亡。1988年,流亡难民成立了RPF(卢万达爱国阵线)力图重返家园。1990年,在RPF基地乌干达,他们发动了一次反对胡图政权的战役,最终被法国和比利时维和部队调停。1993年在联合国帮助下双方达成和平协定,至此战争和屠杀才真正停止。胡图人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一些极端主义分子不顾协定,发动了一次空前的预谋性的灭种大屠杀。”背景介绍让观众更清楚两族之间的纠葛。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不知道是因为删减还是翻译的缘故,没有太多感觉,当作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看了。屠杀煽动分子在联合国监狱好吃好喝还有健身房真的很讽刺。

四月的某时完整版剧情介绍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哈乌·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