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天才一族

天才一族(1990)

天才一族

评分:7.5 / 地区:美国/ 片长:90 分钟 导演:Tony Bill / Barry L. Young / 热度:22043℃
类型:喜剧/ 语言:英语 编剧:米奇 马科维兹 (Mitch Markowitz)
主演: Dudley Moore,/Daryl Hannah,/Paul Reiser
状态:720p高清更新:2021-09-02
影片别名:疯狂广告人

天才一族下载地址

天才一族影评

本来要看安德森的《天才一族》,结果看错了电影,就说怎么和简介不一样呢,而且觉得拍的也不像是可以打四五分的样子……无语……

本来想看韦斯安德森的《天才一族》,结果看成了这个,汗。 不过我在想是不是只要人开始追求一些诸如名利,金钱这样的东西时,就“正常”。

不好看。 不过感受到表达自己改变他人的心意的力量,其实他人的意见没有那么顽固,就像我自己常常没有主见一样。 说实话是找了另一个《天才一族》,找到了这一部。还在奇怪为什么这部片子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拍摄风格差异这么大。

两星半吧。男主角太像Dylan了越看越像!好感疯狂激增。片子本身,现在看来当然是太简单也太“模版”了,虽然也蛮可爱,但太白的喜剧总是比较单薄的。

你现在去看1990年美国都市片,是真的不过时,那时候高速发展期的美国大都市和我们现在经历的都差不多。特别是这部影片本身是讲广告从业者,那种快节奏,讨好甲方,欺骗大众,树立slogan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吗?里面的广告创意现在看来也是很霸道!

57/365 本想看的是安德森的《天才一族》,结果找错一部,竟有点儿惊喜,那就将错就错。个人挺喜欢的一部片子,毕竟传媒广告毕业,以前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觉得这个行业挺虚伪做作的,其实呢,它就是特别虚伪做作。哈哈。 好创意是一件难得的东西,所以要留给真诚,因为它也同样珍贵,且,唯一。

看了个同名的 人物感觉除了主角之外塑造的其实都挺有自己的特色 后半段就有点俗了 即使女主哥哥开飞机说这是我妹妹事关重大(大概)这句话时候我居然泪目了......其次ost太欢乐了太90s喜剧必备

实打实的喜剧片。嘲讽广告=嘲讽商业=嘲讽美国。说实话的精神病要比天天编瞎话的职业广告人更厉害。达里尔汉娜颜值巅峰。小时候看的配音版

播出前版本(美国人描述):“因为日本人(个子矮)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近,所以电器由他们生产。” 播出后版本(日本人描述):“由于西方人(个子高)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这种攒精密仪器的活儿由我们来干,索尼电器。”

创意不错,故事简单,翻翻好莱坞90年代的电影可以发现起码到现在来看都不过时,也就是说,中国的电影的整体水准和好莱坞90年代其实差不多,所以近十年才会出现这么多和都市,职业有关的爱情轻喜剧,因为是这十年开始,我们才有一部分中国人进入到美国发达地区那样的生活和文化语境。

一个广告文案因为文案写的太烂,被公司公费送进精神病院,结果烂文案不小心出街大卖,于是被送进医院的文案和一群精神病人一起写文案,大卖,最后开飞机出来开公司,给索尼做广告,索尼或称为最大赢家。 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讽刺剧吧,表面上看有点像是嘲讽广告不说真话,作为业内人看到觉得像是在嘲讽广告圈本来就是一群疯子在搞事情,疯子头最终都是会带着一帮疯子创业开疯子公司的。

“不断地去挖掘目标客户,直到他们消费”被广告商奉为终极目标,“消费是因为无法逃避,而并非喜爱”甚至成为其专业度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一种“误会”:顾客是上帝,中肯的产品介绍不仅让产品缺少存在感,也无法赋予消费者飘飘然的优越感。于是渐渐地,“夸大”、“编造”在广告业成为稀松平常、理所应当的“常规”,亦或“秩序”。而违背“常规”与“秩序”的行为就是“疯狂”。特别地,当这个社会笼罩着一层诚信模糊的氛围之中时,这种“误会”竟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而影片《天才一族》誓与这种“误会”斗争到底,导演了一场说实话的疯子和说假话的广告精英之间的爆笑不断的戏剧冲突…影片同时传达出:只有当对被愚弄已久的大众开始为敢讲实话的弱势群体买账,那些被视为不聪明的“坦诚”也许才真正有了飞越疯人院、回归社会的希望。

天才一族完整版剧情介绍

广告人越疯狂,做出的广告就越有笑点。某广告公司的文案编辑安·莫瑞(杜德利·摩尔扮演),发现自己只能想出老实的广告文案之后,被公司送进了精神病院。然而讽刺的是,他的这种直言不讳的文案风格却大受欢迎,并开始和精神病院中的“疯子”们一起合作,写出更多既实在又疯狂得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以下就是几则“疯子”们创作的搞笑文案和片中的部分爆笑点。
  爆笑点之一:为美联航空公司做的广告文案——“乘坐美联航空公司的飞机,大部分乘客都能活着回去。”
  爆笑点之二:为邮局做的广告文案。一辆飞速行驶的邮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邮递员亲切和蔼地说:“为了能把您的信件及时送达,撞死几个人又何妨?”
  爆笑点之三:给某旅行社做的巴哈马群岛的旅游广告。一个丰腴性感的比基尼女郎充斥整个画面,她的名字叫做“巴哈马”,广告语为:“进入巴哈马!”镜头一切换,无数接线员在跟投诉者解释:“我们提供的服务不包括‘进入女郎身体’这个项目。”
  爆笑点之四:一个亚裔青年精神病患者在得到了一辆汽车的奖赏后,急于试试身手,一边脚踩油门,一边骂骂咧咧:“他妈的,先轧死几个白人。”
  爆笑点之五:给纽约市做的形象广告——“这里的谋杀案发生数量比去年少了一件。”
  爆笑点之六:给索尼公司做的广告文案。播出前版本(美国人描述):“因为日本人(个子矮)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近,所以电器由他们生产。” 播出后版本(日本人描述):“由于西方人(个子高)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这种攒精密仪器的活儿由我们来干,索尼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