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1979)

克莱默夫妇

评分:8.5 / 地区:美国/ 片长:105 分钟 导演:罗伯特·本顿 / 热度:34099℃
类型:剧情/家庭/ 语言:英语 编剧:罗伯特·本顿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简·亚历山大/贾斯汀·亨利/乔贝兹·威廉姆斯
状态:1080p/4k高清更新:2021-09-02
影片别名:克拉玛对克拉玛(台) / 克蓝玛对克蓝玛(港) / Kramer Versus Kramer

克莱默夫妇下载地址

克莱默夫妇影评or剧照

七八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带来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女性似乎成为家庭的不安分因子,《克莱默夫妇》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时时刻刻》里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看似幸福美满、阳光灿烂,实则整个生活是一个谎言,以至于女人需要抛夫弃子式的决绝才能丢掉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标签。《时时刻刻》以男性的缺席来表现女性心理,而本片则通过“笨拙父亲育儿记”来满足观众席上妻子的幻想,从而平息她们的怒气。据说《克莱默夫妇》当年上映后离婚率一下子降低了,这不得不说是电影意识形态的成功作用。如果将《克莱默夫妇》与2019年奥斯卡入围影片《婚姻故事》对比也许更有意思,所有痛苦与挫败的离婚展示都是对现实生活不幸福婚姻的劝和,尤其是涉及到法庭审判的时候,像在说“何必撕破脸到这个地步”。本片中的孩子表现有可圈可点之处,最后对父亲眨巴眼那里确实戳人。

克莱默夫妇剧照

最高境界的悲剧:就是没有坏人,每个人都在自己轨迹上努力,悲剧却发生了。克莱默夫妇的悲剧是每个人都注重家庭而家庭却破碎了。尽管结尾类似是个大团圆结局。 克莱默先生带娃过程中回归家庭,克莱默太太在寻找自我中回归家庭。这部电影几乎就是鲍姆巴赫的婚姻故事前传。四十年过去了,套路没什么变化。婚姻故事的好处是平衡了女性视角,克莱默夫妇叙述太男性中心化。

克莱默夫妇剧照

影片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之前的美国家庭伦理电影所大肆宣扬的女主角的品德都来自于女性的自我意识对家庭、社会的服从,宣扬着男权主义的道德规范。而在影片拍摄的时代,女性解放的社会背景使所谓的“美国梦”模式看起来专制且虚伪。也许,影片真正的成功在于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女权主义的感召下,美国千千万万家庭妇女走向社会,追求自身价值引起的家庭问题。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夫妇冲突和家庭离异的悲剧。这在当时的美国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影片还涉及到了西方社会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在影片的深层含义上,导演对男女两性的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实现以及妇女应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的意义之所在。

克莱默夫妇剧照

30岁看《克莱默夫妇》,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夫妇,孩子,婚姻,古老的课题 70年代的美国,丈夫对家的忽视,女权的觉醒,造就了一个好故事,引发了关于婚姻的思考。 霍夫曼的演技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摔杯子据说是临时发挥!太牛逼!30岁的梅姨好粉嫩,不过演技杠杠的~ 最后总结,婚姻是付出,陪伴是真爱

克莱默夫妇剧照

《克莱默夫妇》中的夫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家庭问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家庭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原有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的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克莱默夫妇剧照

虽然处理的是婚姻与亲子关系的家庭题材,虽然叙事平静工整,但依然能够看出潜藏在表面平静深处激烈的戏剧冲突。已婚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价值问题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都有了极大呈现,而高潮之处在于克莱默夫妇围绕孩子的抚养权在法庭上的对抗。即便如此,法庭戏依然不是极具有戏剧冲突的,而是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均对自己夫妻相处,亲子相处的模式的思考。电影开头不久,克莱默夫人离开丈夫和儿子搭乘电梯下楼与结尾处克莱默夫人搭乘电梯上楼看望孩子,构成了鲜明的镜像对比。有几场戏虽然简单却表现力。其中,孩子在公园摔伤而克莱默先生抱着他在街道中飞驰。另一组对比镜头是克莱默先生在家中和儿子一起做饭。这两段没有台词,只有动作。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对儿童的权益保护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夫妻二人在面对是否要让儿子出庭时,显得很犹豫。

克莱默夫妇剧照

看了残酷的《婚姻故事》后再来复习了二十年前看过的此片,觉得七十年代末那时的美国人还没有现在那么浮躁且更重情谊,克莱默夫妇都是好人,只是婚姻真的是一种赌博,而婚姻生活也是在互相适应、不断迁就对方的过程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其实我想说,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父子情的故事,达斯汀·霍夫曼不愧于一座小金人。梅姨那时候真是年轻啊,美国女性的独立精神迫使她忍痛离开心爱的儿子却最后又放弃了监护权,演技真的很棒。婚姻生活中充分沟通和交流是最为重要的!生而为美国人,享受了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受其反面的作用力。至于生而为中国人,过去更多的人选择为子女隐忍和将就,随着80、90后观念等等的改变,闪婚闪离的闹剧时时在上演,中国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幸福了以至于十二分任性。

克莱默夫妇剧照

当克莱默先生为了照顾好儿子而被公司开除时,或许能体会到前妻长期付出的抑郁感。克莱默夫妇都是好人,可惜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不能再挽回了。

克莱默夫妇剧照

看到维基百科上这一句“《克莱默夫妇》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时,美国社会普通家庭中,传统父亲和母亲形象和职能的转变。该片由于在对待夫与妻两个角色并描绘其观点时完全平等,不偏不倚而受到了普遍赞誉。” 感到十分愤怒。家务的繁琐、育儿与职业的冲突、对孩子的爱和为此的牺牲,这类的戏份全部压在男主身上,容易让观者产生一种“男主这个单身父亲很可怜,女主怎么还不知足要走出家庭”的既视感。殊不知,这些是走入婚姻和选择育儿的女性无时无刻不需要面对的事情。从女主刚出走时,男主面对家务和育儿的生疏可以推测,之前的五六年女主都是处于一个“丧偶式育儿”的状态,男主只是照顾了孩子十五个月,就赢得了孩子全部的爱和抚养权?以及,当时美国的职业环境真的好到可以让一个职业中断多年的家庭主妇如此容易地重新进入职场吗?

从小方面来看,这是一部见证男人在家庭角色中的成长,讲述父子情的温情故事。从大方面来看,家庭是社会的横截面,社会的镜子,透过克莱默一家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到女权主义兴起、传统家庭逐渐解体、观念发生变化等背景。克莱默夫妇在处理他们的中年危机,而社会也进入了它的中年危机。最后的和解,寓意着社会逐渐适应其新变化,依然维持其父权形态。但创作者对女权主义的理解不是很深,在如今的女性主义者看来估计是要被喷的。

为什么以前的电影可以拍得如此让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美国,现在的国度,家庭都是这么相似,对小孩,对家庭,对自己,都迎来属于的困惑、执着、蜕变、妥协。

两位主角演技很棒,霍夫曼奥斯卡金像奖实至名归,打碎杯子和法庭里摇头那个场面很经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现状,不得不说美国当时的生活水平真的不错啊。 女主角有点面熟,是普拉达女王里的米兰达,很喜欢这种矛盾的人格,演技很精湛。 看到了美国老式金属电梯,年代感满满。

克莱默夫妇完整版剧情介绍

  克莱默夫妇像普通的美国夫妇一样,克莱默先生(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外工作挣钱,克莱默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则在家照料照料6岁的儿子比利(贾斯汀•亨利 Justin Henry 饰)。由于克莱默先生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克莱默夫人某天愤然出走,留下了父子两。
  克莱默先生现在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比利,生活一时陷入麻烦中。克莱默先生不善家务,在照料比利时洋相百出:第一次为比利煎西多士、过程十分恐怖;比利不吃饭要吃雪糕,克莱默先生想阻止却不懂沟通……
  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先生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父子两越来越亲密,互相依赖。
  这时,克莱默夫人回来了,她已经是纽约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了。她回来要拿回比利的抚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