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2014)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

评分:6.7 / 地区:台湾/ 片长:110分钟 导演:谢庆铃 / 热度:19781℃
类型:纪录片/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法语 / 英语 / 泰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编剧:
主演: 艾未未/侯孝贤/贾樟柯/黑泽清/浅野忠信/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是枝裕和/马可·穆勒/蔡明亮/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鲍鲸鲸/王兵/杨超/让-米歇尔·傅东/市山尚三/刘小东/汤尼·雷恩/马丁·赫特曼/皮埃尔·里斯安/佐藤忠男/舒琪/田壮壮/应亮
状态: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Flowers of Taipei - Taiwan New Cinema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下载地址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影评or剧照

《白鸽计划》以当事者为主进行采访,《光阴的故事》以受众为主进行采访,这部里我最喜欢黑泽清的发言,虽然他讲了很短,其他的访谈商业互吹居多。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不算一部纪录片,而是世界各地的导演们对于台湾新电影的“他评”的集合。看完并没有让我更了解台湾新电影,但确实听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看法。顺带说一句,为啥有几个大陆的导演那么煞笔。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这几天,金马奖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不去了,香港也有人不去了,好像台湾电影就要垮了。 其实金像奖原本是给所有华语电影一个共同展示机会,你们去还是不去,对台湾电影并是没啥影响的。从王童侯孝贤杨德昌他们那时起,台湾新电影早就在世界上扬名立万,跟你们一毛钱关系没有。 我对台湾真正的了解,是从台湾电影开始的,王童的《稻草人》、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杨凡的《泪王子》、杨德昌的《一一》,串起了我对台湾最初的认知。去年春节到台湾,专门去牯岭街,去圆山大饭店,去九份,去眷村……,就是寻着那些电影的轨迹,去了解更真实台湾。 我觉得,对一个地方,骂也好,喜欢也好,首先你要了解这个地方。 我爱台湾电影。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编导以全球视野去追忆四十年前台湾新电影的发展,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正如香港新浪潮、大陆第五代一样,同一时期的两岸三地的电影在形式与艺术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影响之后的电影。以侯孝贤、杨德昌,王童为代表的新电影悲悯中带着对社会、人类生存的思考。其人文性大于艺术性。时过境迁,我们只留下一次新电影运动,而下一次何时能看到“新电影”则是所有创作者心中共同的疑问。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是枝裕和:我父亲出生在台湾南部,一直住到高中毕业,他当兵去了旅顺,战争结束三年后才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父亲一直怀念台湾,那里代表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高兴的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切凤梨吃,他说这个没有台湾的好吃。我看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然后说这就是我要拍的电影。/采访到了侯孝贤合作过的日本制作人、演员,还有影评人,他们对台湾新电影都看得很透彻。那是一种故意加入怀旧感的影像,观众会感受到回忆的痛苦。/欧洲影评人和导演关注台湾新电影的现实主义,敏感性,对时代变迁中个体感受的透彻展现。/大陆影人的采访惨不忍睹,几个年轻导演言语乏味,没有真正的见解,只有自我陶醉。唯有田壮壮导演,他说台湾新电影看似写实,其实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是很超前的眼光。还有画家刘晓东,也看到了对时下价值观一种保持距离的表现手法。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3.5?一部讲述台湾新电影的纪录片,除了结尾的侯孝贤等几个零星镜头,几乎没有采访这场运动的参与者,采访对象都是外部人士,这隐约有悼忘仪式中亲人好友、门生晚辈对逝者追思、怀念的味道。一个非常奇特的角度,使影片在形式上就有了台湾新电影已死的意思。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从文化地缘层面由远及近的采访与台湾新电影有过密切接触的电影工作者。前面的人争论来争论去的东西,侯导仅用“时代的内容”就精确概括了台湾新电影的本质。能瞥见西方电影界对台湾新电影的陌生,也体现台湾新电影内容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对生存经验的忠实,对个体人的关怀。从生存经验的类同程度而言,这部纪录片的结构是向台湾文化逐渐靠拢的,但可惜除少数个别采访者表达真诚,有一定启迪,如阿彼察邦、是枝裕和、贾樟柯之外,绝大多被采访者对台湾电影的认识太过表面,是这部纪录片不及之处。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对台湾的了解,始于台湾的电影和音乐。 侯孝贤、杨德昌、杨帆、王童。。。 因为电影,去台湾时专程到《一一》的圆山大饭店,到《牯岭街杀人事件》的牯岭街,到《泪王子》的海军眷村。 台湾电影,为我们了解她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爱台湾,我爱台湾电影。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剧照

看阿彼察邦是枝裕和这些受台湾新电影影响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随便聊聊还是可以看得蛮投入的,只是作为台湾新电影三十年回顾的话,料不够新也不够深。大陆这边明显很多是来凑人头的,除了王兵和杨超对第五代的争辩,以及贾樟柯对当时台湾电影人创作氛围的发自肺腑的珍视与羡慕。

7/10,台湾新电影没有死,而是春风化雨,滋润了全世界艺术电影创作者;但同时台湾电影确实死翘翘了,死的连个墓志铭都没有。纪录片的内容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听王兵和杨超激烈争辩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电影,再联系第六代贾樟柯谈台湾新电影,我形成了一个新的对大陆电影发展的观点:从第五代开始电影的艺术创作和历史展现逐渐重回小人物,而且是越来越个体化和生活化,从张艺谋到贾樟柯。但是纪录片本身完全展现了台湾人现在那点low:纪录片拍摄的片段竟然没有侯杨电影片段给人感到真实以及这个台湾人包藏祸心偷偷故意贬低第五代导演的卑劣行径。李沧东,阿彼察邦,贾樟柯,是枝裕和...金灿灿的亚洲新生代导演的名单只说明了一件事:台湾新电影几乎重塑了亚洲电影了。从形而上的历史意义来看,仅次于早年日本三大师:小津,黑泽明,沟口健二。

林怀民那个开头多好。后边比较散,可能争取到的采访时间不多。我对台湾新电影有印象都是第二波了,比如李安,已经没那么在地了。回过头去看侯孝贤和杨德昌,喜欢的也是讲童年和青春期记忆的作品,有释放,有冲撞,还有种一边伤逝,一边质疑明天会更好么?的惶惑。

2020.02.25 泸州 HOME 个人觉得影片其实还好,不像有些评论说的那样差吧。对贾科长说的台湾电影工作者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印象深刻,还有最后侯导提到的,形式已经玩过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时代的内容。其实,看完以后还是可以感受到西方和东方在对待台湾新电影上的角度和观感差别,西方似乎更加注重在讲台湾新电影形式上的“新”,所以喜欢同法国新浪潮相比较。而东方,无论是泰国、日本、香港或大陆,大家似乎更在乎的是台湾新电影的内涵,或者说是人文精神,包括乡土、历史、时代或者生活本身。这一点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其中两个大陆导演(忘记他们名字了?)在教室里面关于第五代导演和台湾新电影的讨论那一段还蛮有意思的,而且感觉这两种观点在大陆影迷中也蛮有代表性的。总之,就我个人而言,台湾大概是其中一个精神原乡吧!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完整版剧情介绍

臺灣新電影三十週年之際,導演谢慶鈴從台北飛往清邁、巴黎、東京、香港、北京、鹿特丹甚至布宜諾斯艾利斯,背景完全不同的導演、影評、藝術家们,娓娓道來臺灣新電影與他們的關係,那麼远、那麼近。